推广 热搜: 民法  工伤  人民法院  刑法  工伤保险条例  噪声  民法典  国监察法  公安  物业管理 

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市政府规章的决定

   日期:2021-09-15     浏览:0    
发文字号:     时效性: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01-15    实施日期: 1997年5月31日    发布部门:
核心提示:  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维护法制统一,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大同,市政府对现行有效的政

  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维护法制统一,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大同,市政府对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过清理,市政府决定:

  一、对5部政府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附件1)

  二、对4部政府规章予以废止。(附件2)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政府规章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附件:1.市政府决定修改的政府规章

  2.市政府决定废止的政府规章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21年1月15日

  附件1

  大同市人民政府决定修改的政府规章

  一、将《大同市地名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二)项修改为:“自然村、城镇路、街、巷、居民区片、社区及门(楼)牌等名称;”

  将第二条第(四)项修改为:“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所、厂(场)以及桥梁、水库、灌渠、关隘等人工建筑物及名胜古迹、古遗址、纪念地、游览地名称。”

  将第五条第(一)项修改为:“地名的命名,应当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并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

  将第五条第(五)项修改为:“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名称,要与驻地名称相一致;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所、厂(场)等名称,亦应与驻地名称相统一;”

  将第七条第(六)项修改为:“省内跨市、县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办公室会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一致,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跨县(区)的,由市地名办公室会同有关县(区)地名办公室提出方案,经县(区)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将第七条第(八)项修改为:“市、县(区)各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所、厂(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和游览地的命名、更名,由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当地地名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按隶属关系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并抄送当地地名办公室和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将第十三条第(一)项修改为:“市区内各主干道路的地名标志,由市地名办负责;”

  将第十三条第(三)项修改为:“县(区)(不含平城区、云冈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地名标志,由县(区)负责;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及自然村的地名标志,由各乡(镇)负责;”

  将十三条第(五)项修改为:“公共汽车站(点)的地名标志,由各级公交公司负责;”

  将第十三条第(六)项修改为:“纪念地、名胜古迹、人工建筑、游览地、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必须设置地名标志的地方及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所、厂(场)等地名标志,分别由各专业部门负责。”

  将第十五条修改为:“地名标志的制作、安装、维护及更新费用,分别由下列单位负责:市区的标志费用,由市地名办编制预算,市财政解决;乡(镇)、村和各专业部门的地名标志费用,分别由乡(镇)和主管单位自行解决。”

  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市、区各专业部门编制的地图、邮电号簿等涉及使用地名的出版物,应当经过市地名办公室的审查。”

  将第二十三条修改为:“公安、邮政、电信、市场监管、行政审批、新闻出版、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在办理落户、迁户、发布广告、领取营业执照及不动产权证书等事项时,按规定核查门牌编码相关信息。”

  将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对违反本办法下列行为之一者,情节轻微的,由地名管理部门予以批评教育、责令补偿,情节严重的,对公民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将《大同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应当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将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中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将第八条修改为:“对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市、县(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将第九条修改为:“对阻碍市、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

  将第十条修改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删除第十三条。

  三、将《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第三条修改为:“本市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开发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施工和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将第四条修改为:“市城市管理部门是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开发区城市管理部门根据市城市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具体管理工作。”

  将第五条修改为:“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持施工相关证照向市行政审批工作主管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处置计划,符合条件的,发给《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予以答复。”

  将第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建设单位凭《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进行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

  将第六条第二款修改为:“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堆放、运输和倾倒的时间和地点。”

  将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中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统一修改为“城市管理部门”。

  将第十条第(一)项修改为:“未办理《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而擅自进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的;”

  第十条第(二)项和第(三)项合并修改为:“未按指定时间和地点运输、倾倒建筑垃圾的;”

  四、将《大同市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管理办法》第三条修改为:“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市政设施管理机构根据市城市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城市井盖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广播电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的监督管理工作。”

  将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井盖必须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

  将第五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中的“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城市管理部门”。

  将第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井盖产权单位接到投诉或维修通知后不执行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超过十二小时的,处以二千元罚款;超过二十四小时的,处以五百元罚款;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将第十六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毁坏、盗窃、非法收购井盖设施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将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赔偿或者追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申请市城市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对调解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五、将《大同市“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市城市管理部门是城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进行监督、协调、考评和指导。”

  将第四条第四款修改为:“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公安、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协调配合。”

  删除第九条。

  将第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门前五包’综合管理机制,每月组织市场监管、公安、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等单位进行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每季度评比一次,年终进行总评。”

  将第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违反本办法,责任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将第十四条第(四)项修改为:“未经批准违法搭建建(构)筑物及棚、亭、伞、架、围栏,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对公民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将第十四条第(五)项修改为:“擅自拆除、迁移、占用公共设施或造成公共设施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可对公民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删除第十四条第(八)项。

  将第十五条第三款修改为:“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依照《山西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此外,对相关政府规章的条文顺序和个别文字作相应调整。

  大同市地名管理办法

  (1994年12月9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发布,根据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全市地名的统一管理,逐步推行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市、县(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

  (二)自然村、城镇路、街、巷、居民区片、社区及门(楼)牌等名称;

  (三)山、峰、梁、沟、河、峪口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所、厂(场)以及桥梁、水库、灌渠、关隘等人工建筑物及名胜古迹、古遗址、纪念地、游览地名称。

  第三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为同级人民政府管理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县(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地区地名管理的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办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地名工作任务;

  (二)市地名办公室负责指导各县(区)地名办公室的工作。各县(区)地名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内的地名管理;

  (三)负责承办辖区内地名的命名、更名;

  (四)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并监督管理本辖区内标准地名的使用情况;

  (五)负责地名标志(含门牌)的设置、管理、检查和维护;

  (六)收集、整理、保管和更新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开展地名咨询,提供地名信息服务;

  (七)编辑出版地名图、书,负责审核、纠正本辖区内有关部门公开出版的地图、报刊以及商标、广告、牌匾和其他出版物中使用不标准、不规范的地名;

  (八)负责组建地名学会,开展地名学理论研究工作。

  第四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从本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其相对稳定。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原则和审批权限报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命名、更名,各级地名办公室要经常进行地名监理。

  第五条 为了加强对全市地名的统一管理,做好地名命名工作,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地名的命名,应当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并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

  (二)地名命名要简明确切,名称来历含义健康,反映本市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特征;体现规划;好找易记;

  (三)涉及地名命名、更名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建设单位事先向当地地名办公室办理地名命名、更名申报、审批手续后,城建部门方可发给施工许可证;

  (四)市辖各区之间各类地名均不得重名;在各县境内,各类地名在本县范围内亦不得重名。地名命名时,应避免使用同音或近音字;

  (五)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名称,要与驻地名称相一致;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所、厂(场)等名称,亦应与驻地名称相统一;

  (六)城镇街道新命名时,原则上南北走向的干道称“路”;东西走向的干道称“街”;非干道的称“巷”;块状的居民住宅区称“里”。命名时,避免使用序数、新村、新街等名称。

  第六条 地名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国家尊严、妨碍民族团结、带有侮辱劳动人民和庸俗性质的,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改;

  (二)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确定一个地名作为标准名称;

  (三)凡不符合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和本办法第五条第四、五、六项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或当地群众的同意后,应予以更名;

  (四)不明显属于更名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可不更名。

  第七条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权限办理;

  (二)乡(镇)的命名、更名,由县(区)地名办公室拟定方案,县(区)人民政府加注意见,报市地名办公室审查,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的命名、更名,由县(区)地名办公室提出方案,县(区)人民政府加注意见,报市地名办公室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城镇居民委员会的命名、更名,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县(区)地名办公室审核后,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五)城镇、街道、居民区片的命名、更名,在市区范围内,由区地名办公室会同街道办事处提出方案,区政府加注意见,城市主干道路由城建部门提出方案,经市地名办公室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在各县境内,由县地名办公室会同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六)省内跨市、县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办公室会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一致,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跨县(区)的,由市地名办公室会同有关县(区)地名办公室提出方案,经县(区)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七)自然村的命名、更名,在各区范围内,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区地名办公室审核,区人民政府加注意见,报市地名办公室踏勘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在各县内,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县地名办公室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八)市、县(区)各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所、厂(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和游览地的命名、更名,由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当地地名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按隶属关系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并抄送当地地名办公室和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九)凡需命名、更名的各类地名,均应报送文字报告和填写《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表》,并附平面示意图。

  第八条 凡经市、县(区)地名办公室规范化处理并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地名均为标准地名。市、县地名办公室应及时汇总、公布。

  第九条 凡主干道路拓宽、旧城改造的工程项目,涉及原街道变化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须向市、县(区)地名办公室申报,以便掌握地名变化情况;

  第十条 在城镇路、街、巷、区片、交通要道、名胜游览地、纪念地和农村、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必要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

  第十一条 城市地名标志的设计和制作,统一由市地名办公室负责,各专业部门的地名标志由各主管部门设计制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或更换。

  第十二条 农村地名标志(含县城),可按照市地名办公室的统一要求,由各县(区)负责制作。

  第十三条 地名标志的安装和维护,分别由下列单位负责:

  (一)市区内各主干道路的地名标志,由市地名办负责;

  (二)市区内非主干街道、居民区片的地名标志,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

  (三)县(区)(不含平城区、云冈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地名标志,由县(区)负责;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及自然村的地名标志,由各乡(镇)负责;

  (四)公路沿线市、县(区)交接处的公路交通要道、交叉路口及主要桥梁的标志,由各级交通部门负责;

  (五)公共汽车站(点)的地名标志,由各级公交公司负责;

  (六)纪念地、名胜古迹、人工建筑、游览地、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必须设置地名标志的地方及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所、厂(场)等地名标志,分别由各专业部门负责。

  第十四条 新命名、更名后的地名,应及时设置或更换地名标志。

  第十五条 地名标志的制作、安装、维护及更新费用,分别由下列单位负责:市区的标志费用,由市地名办编制预算,市财政解决;乡(镇)、村和各专业部门的地名标志费用,分别由乡(镇)和主管单位自行解决。

  第十六条 凡因拆迁、改建、扩建而需移动地名标志的,施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事先与市、县(区)地名办公室取得联系,并负责保管地名标志,竣工后应按照指定位置重新安装。如因擅自移动、损坏或丢失地名标志的,施工单位及主管部门应负责补偿。

  第十七条 爱护地名标志,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在地名标志上涂写、乱画、张贴告示、广告或拴绳挂物,不准随意移动或挪作他用。

  第十八条 门(楼)牌管理工作,由各级地名办公室负责。

  凡新建开发区和居民住宅在办理征用土地的同时,应在当地地名办公室办理门牌编码、登记和制作等手续;

  凡拆迁、改建和扩建的工程,涉及门(楼)牌变动的,产权单位和个人应到所在地地名办公室办理门牌编码、登记和制作等手续,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门(楼)牌制作及设置费用,由产权单位和个人解决。

  第十九条 地名汉字的书写,均应规范化。禁止使用自造字、生僻字、已简化的繁体字和已淘汰的异体字以及字音易混淆的字。

  第二十条 市、县(区)地名办公室要建立地名档案室,按照《全国地名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搞好地名档案的收集、管理、更新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 凡在新闻报道、印刷出版、公安户籍、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城建规划、民政管理、地图标绘、牌匾刻字、商标广告等方面涉及使用地名的,均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标准地名为准。

  第二十二条 市、区各专业部门编制的地图、邮电号簿等涉及使用地名的出版物,应当经过市地名办公室的审查。

  第二十三条 公安、邮政、电信、市场监管、行政审批、新闻出版、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在办理落户、迁户、发布广告、领取营业执照及不动产权证书等事项时,按规定核查门牌编码、登记和制作等信息。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下列行为之一者,情节轻微的,由地名管理部门予以批评教育、责令补偿,情节严重的,对公民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移动地名标志的;

  (二)有第十七条行为之一的;

  (三)违反第十九条和二十一条规定的。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同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

  (1997年3月27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发布,根据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控制吸烟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社会公共卫生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一)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

  (二)幼儿园、托儿所;

  (三)学校的教育活动场所;

  (四)会议室(厅);

  (五)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歌舞厅和音乐茶座;

  (六)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室)、档案馆(室)、少年宫;

  (七)书店、商场(店)、金融证券机构、邮政电信机构的营业场所;

  (八)公共汽车内和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厅)、售票厅;

  (九)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吸烟的场所;

  (十)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公共场所。

  前款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公共场所和第(八)项的候车室(厅),可以设定有明显标志的吸烟室(区),并装备完善的通风设施。

  第三条 全社会都应支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

  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应当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第四条 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是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健康教育机构受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委托,具体负责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管理工作。

  第五条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管理责任制度;

  (二)做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设置明显统一的禁止吸烟标志;

  (四)在禁止吸烟公共场所不得摆放与吸烟有关的器具;

  (五)制止和劝阻在本单位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的行为。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所在单位应当设有监督检查人员。

  第六条 公民有权要求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吸烟者停止吸烟。

  公民有权要求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履行本规定中相应的职责,并有权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违反本规定,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不听劝阻继续吸烟者,市、县(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处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第八条 对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市、县(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条 对阻碍市、县(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

  第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一条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应依照法定程序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可自行确定本单位内部的其他禁止吸烟场所。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1997年5月31日起施行。

  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1998年11月18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33号发布,根据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根据《大同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

  第三条 本市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开发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施工和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是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开发区城市管理部门根据市城市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持施工相关证照向大同市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工作主管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处置计划,符合条件的,发给《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予以答复。

  第六条 建设单位凭《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进行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堆放、运输和倾倒的时间和地点。

  在指定地点倾倒建筑垃圾,应当按规定向市城市管理部门交纳处置费。

  第七条 建设单位无力清运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可委托城市管理部门或有清运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清运、处理,并交纳委托代运垃圾的服务费。

  第八条 建筑垃圾倾倒地点由市城市管理部门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市生态环境和市行政审批工作主管部门选定。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设立垃圾处理场接纳建筑垃圾。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清运垃圾时,均应保持道路的清洁,不得随意扬撒、遗漏建筑垃圾。

  第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大同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未办理《大同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而擅自进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的;

  (二)未按指定时间和地点运输、倾倒建筑垃圾的;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市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接受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投诉和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对拒绝、阻挠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同市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管理办法

  (2009年9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发布,根据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广场铺装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照明、燃气、热力、供水、排水、环境卫生等各种地下设施检查井、阀门井、消火栓、雨污排水井等的井盖、井箅及其附属设施(以下统称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市政设施管理机构根据市城市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城市井盖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广播电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井盖由其产权单位负责巡查、养护、维修管理。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之间约定管理责任的,从其约定。

  涉及地下管线的施工工地、拆迁区域以及未经竣工验收确定责任管护单位的井盖,由建设单位负责管护。

  变更管护责任的,当事人双方应当办理交接手续。

  第五条 井盖必须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

  井盖安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有关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城市道路范围内的井盖安装工程竣工,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井盖设施应当完好无翻盖,井体顶面与周围路面要齐平,相对高差要符合有关行业技术规范,确保行人和车辆通过时无响动、不移位、不损坏。

  对不符合质量标准及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的井盖,由市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施工单位维修和更换。

  第六条 井盖必须标明检查井的使用性质和产权单位。没有标志的,应当由井盖产权单位负责更换。

  禁止不同类别的井盖混用。

  第七条 井盖设施产权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井盖设施管理档案,并将现有井盖设施位置、规格、材质、数量以及新建、改建、废弃井盖设施等资料,报市城市管理部门备案。

  (二)建立井盖设施的巡查管理制度和维护责任制度,进行日常巡查管护。发现井盖缺失、损毁、移位、震响,应当立即予以补装、更换、维修;发现井盖设施下沉、塌陷,应当立即设置警示标志、采取排险措施,及时进行维修。

  (三)接到投诉或者维修通知后,应当在两小时以内到达现场,对缺失、损毁的井盖,立即予以补装、更换;对下沉、塌陷的井盖设施,立即采取排险措施,及时进行维修。

  第八条 井盖产权单位应当公布服务电话,建立联动机制。巡查中发现不属于本单位产权的井盖缺失、损毁的,应当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并通知相关产权单位及时进行补装、更换或者维修,并在该产权单位工作人员未到达现场之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第九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及其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井盖的监督管理。发现井盖缺失、损毁或接到举报电话,应当立即通知产权单位及时进行补装、更换或者维修。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圈占、圈压井盖。

  巡查、维修人员打开井盖进行检查、养护、维修等作业时,应当按规定在井口周围设置护栏、标志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施工结束应当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原状。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盗窃、损毁、圈占、违法收购井盖的行为,都有权制止或者向公安机关、市城市管理部门或产权单位举报。有关部门、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对制止和举报盗窃、损毁、圈占、违法收购井盖行为的有功人员,市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十二条 碎、裂、废、旧井盖的回收,应当由市城市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机关指定井盖定点回收单位,禁止个人、非定点单位收购井盖设施。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井盖上未标明使用性质和产权单位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每个井盖处以五百元罚款。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井盖产权单位接到投诉或维修通知后不执行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超过十二小时的,处以二千元罚款;超过二十四小时的,处以五千元罚款;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擅自移动、圈占、圈压井盖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由市城市管理部门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毁坏、盗窃、非法收购井盖设施的,由市城市管理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因井盖丢失、损坏、移位或擅自移动井盖而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由井盖产权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井盖产权单位依法赔偿损失后有权向造成井盖丢失、损坏和擅自移动井盖的直接责任人追偿。

  赔偿或者追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申请市城市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对调解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八条 井盖行政管理部门、市政设施管理机构、产权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九条 县(区)城镇的井盖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大同市“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

  (2010年3月19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6号发布,根据2021年1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巩固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维护城市容貌和环境秩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将“门前五包”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创建整洁、优美、文明的城市形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建成区范围内临街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临街的露天市场、广场、停车场等主办单位是“门前五包”管理的责任单位(以下简称责任单位),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建立“门前五包”责任制。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门前五包”责任制是指在临街责任单位住所地、经营场所地划定责任区,由责任单位承担指定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秩序的管理责任。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实施组织领导。

  市城市管理部门是城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进行监督、协调、考评和指导。

  各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和检查落实。

  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公安、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协调配合。

  责任单位有主管部门的,主管部门对“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负领导责任,并加强督促检查。

  第五条 “门前五包”责任制坚持市、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层层包保、公众参与、社会监督。

  公民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举报不认真履行“门前五包”责任制的责任单位和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新闻媒体对“门前五包”责任制实施舆论监督。

  第六条 “门前五包”责任制责任区范围划定:

  (一)临街责任单位,以左右相临交接线为界,门前墙基至人行道路边缘石以内为责任区域。由各区组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划定。

  (二)露天市场、广场、停车场等场所及其他地段,由各区组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划定。

  第七条 “门前五包”责任制具体内容(标准):

  (一)包净化:责任区内地面、墙体干净,按时清扫清洗保洁,垃圾容器等公共设施完好;责任区内无存留垃圾,无明显污迹,无野广告,无露天烧烤,无焚烧现象,地面无痰迹、粪便、瓜果皮核、纸屑、烟头等废弃物;责任单位须自备垃圾桶(袋),定期收集倾倒;冬季以雪为令,雪后12小时内清除责任区内积雪、积冰。

  (二)包绿化:不向责任区树坑、花坛、绿篱等绿地内倾倒垃圾、渣土等废弃物或倾倒、排放污水,不践踏花草绿地,不攀折树木,不向绿篱内堆放积雪,发现损害花草树木的行为及时制止和举报。

  (三)包亮化:责任单位店面的户外灯箱广告、霓虹灯、亮化设施做到无损毁、字迹清晰、完整,发现图案、文字、灯光显示不全、污浊、腐蚀、损毁应及时修饰;保持和维护责任区城市功能照明、景观照明设施完好、整洁,发现损坏者及时制止、举报。

  (四)包美化:责任单位的建(构)筑物,门面、墙体、玻璃幕墙(橱窗)、牌匾、户外广告、栏杆等设施和装饰,保持整洁美观;门前立柱、踏步、硬覆盖保持完好;责任区内无乱贴乱画,发现乱贴乱画者及时制止、举报并清除。

  (五)包秩序:保持责任区内秩序良好。不得违法搭建建(构)筑物及棚、亭、伞、架、围栏,不得擅自设置广告栏(板)、招牌、标语牌、彩虹门,无店外经营、店外加工(修理)、乱堆乱倒、乱搭乱挂及使用高分贝音响设备招揽顾客等现象;不得擅自店外举办店庆、商品促销等活动,经批准举办相关活动的,应按规定时间和要求进行,维护活动秩序,活动结束后及时清场;发现责任区内路边洗车、乱摆摊设点、乱停放车辆、乱挖掘及从事占卜、看手相等封建迷信活动及时制止、举报;发现责任区内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影响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及时制止、报警。

  第八条 实行“门前五包”责任状制度。市、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逐级签订责任状。各区组织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与责任单位签订“门前五包”责任状,并向各区人民政府备案。责任状内容和式样由全市统一规范。

  因“门前五包”责任内容变化或责任单位变更,应当在三十日内重新签订“门前五包”责任状。

  第九条 责任单位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指定一名责任人具体负责“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

  (二)严格落实定人、定岗、定量、定责的“四定”制度;

  (三)配备相应的值班管理人员,并严格履行“门前五包”职责:

  (四)自觉接受市、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十条 “门前五包”责任区实行挂牌制度。

  全市统一“门前五包”责任制标牌规格标准,由各区组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规范设置、监督管理,不得影响市容市貌。

  第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对“门前五包”责任制实行定期检查考核,及时通报情况,并纳入各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门前五包’综合管理机制,每月组织市场监管、公安、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等单位进行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每季度评比一次,年终进行总评。

  居(村)民委员会应当明确责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

  第十二条 对“门前五包”责任制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人民政府每年进行表彰和奖励。

  市、区人民政府设立“门前五包”责任制奖励基金,并制定具体的考核奖励办法。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责任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责任区内的垃圾未及时清理、收集运送到指定垃圾堆放点的,责令立即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并可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在责任区内焚烧垃圾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可处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的罚款。

  (二)擅自设置广告栏(板)、招牌、标语牌、彩虹门的,或者虽经批准但损坏后未及时维修的,责令限期拆除或维修;逾期未拆除或维修的,并可处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责任区内店外经营、店外加工(修理)、乱堆乱放、乱搭乱挂、使用高分贝音响设施招揽顾客的,责令立即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并可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四)未经批准违法搭建建(构)筑物及棚、亭、伞、架、围栏,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对公民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五)擅自拆除、迁移、占用公共设施或造成公共设施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可对公民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六)未按规定时限及时清除责任区内积雪、积冰的,责令立即清除;逾期未清除的,并可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七)未经批准擅自店外举办店庆、商品促销等活动,或者未按批准时间和要求进行活动,或者活动结束后未及时清场的,责令立即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并可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责任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在责任区树坑、花坛、绿篱等绿地内乱倒乱扔废弃物,挖坑取土,停放车辆,私设地桩,摇晃、攀折树木,剥刮树皮,穿越绿带,损坏草坪、花坛和绿篱的,责令立即改正、停止侵害、恢复原貌,并可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在责任区树坑、花坛、绿篱等绿地内倾倒垃圾、渣土或者倾倒、排放污水的,责令立即改正、停止侵害、恢复原貌,并可处污染绿地面积每平方米一百元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依照《山西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 责任区内有痰迹、粪便、瓜果皮核、纸屑、烟头等废弃物及野广告的,责任单位须及时清除,未及时清除的,由依法受委托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责令立即清除;逾期未清除的,并可处五十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 对侮辱、谩骂、阻挠“门前五包”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有关管理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监管缺失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2

  大同市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的政府规章

  一、《大同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2005年6月22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发布)

  二、《大同市道路货运出租车管理办法》(2008年1月28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0号发布)

  三、《大同市水表、电表、燃气表、热能表计量监督管理办法》(2009年9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发布)

  四、《大同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2009年10月20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65号发布)

 
打赏
 
更多>同类法律法规

推荐图文
推荐法律法规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sitemaps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06013414号-3
小说下载
Powered By falv.cc